|
文/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可能因退休、親友過世、健康惡化或行動不便,原有的社交圈開始萎縮,且逐漸出現社會孤立(isolation)的現象,即與外界環境產生疏離,互動或接觸頻率減少。
以往文獻證實,社會孤立會提高老人罹患失智症或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但一份不久前發表在知名期刊「一般精神病學總覽」的報告卻指出,就算晚年身旁有眾多親友圍繞,社交活動頻繁,若當事人仍感到空虛、寂寞,得失智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該研究係由美國洛許(Rush)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心理學家 Robert Wilson 博士所主持,其透過刊登廣告的方式,在芝加哥地區招募到 823 位平均年齡 81 歲,且未患有失智症的老人,並進行將近 4 年的追蹤調查。
過程中,所有個案每年均接受一次居家訪談,藉以瞭解其主觀的寂寞程度、有無失智症的病徵與思考、學習、記憶等心智能力的表現如何。研究初期,研究人員發現寂寞似乎與認知功能的退化呈現負相關,當參與者寂寞感受越強烈時,心智能力有急遽衰退的趨勢。
另外,追蹤結束時共有 76 人被診斷出阿茲海默氏症。統計分析顯示,寂寞量表得分最高前 10% 個案,其罹患該類失智症的風險是得分最低後 10% 個案的 2.1 倍。即使控制已知的社會網絡狹隘、人際互動少等干擾變項,結果依舊如此。
或許有人會懷疑寂寞感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但在解剖 90 位研究期間往生者的大腦,並對照其生前寂寞量表分數後發現,那些腦部有神經纖維糾結、老人斑塊或缺血性組織壞死等失智症生理特徵的人,寂寞量表分數並未比較高,彼此相關性不顯著,故寂寞感只能說是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研究者表示,肇病機轉仍不清楚,但常自覺壓力大或處於憂鬱狀態者已被確認是失智症的高危險群,而感到寂寞也會有類似傾向,可見負向情緒對腦部有潛在的傷害。有鑑於此,其認為若能透過藥物或行為改變緩解負向情緒的影響,或許就能降低個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臨床醫師在評估個案有無失智症時,當事人是否自覺孤單、寂寞,應也能做為參考指標之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