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31 18:31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體重和 BMI 已經不是衡量身體體型的唯一標準,更需注意骨骼肌的比例,避免肌少症發生。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表示,導致肌少症主因是年齡增長、缺乏運動、營養不良、慢性疾病、激素變化,因此,想預防肌少症,建議民眾日常應注意蛋白質攝取量、規律做阻力和有氧運動、補充維生素 D、控制好三高。
朱育瑩說明,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的骨骼肌肉量、肌肉力量和功能的逐漸減少和退化。老年人群體尤其常見,嚴重則可能導致身體功能下降、運動能力受限、生活品質因而降低,同時也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男性是 23.6%、女性為 18.6%。
釀肌少症 5 大因素
朱育瑩表示,導致肌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年齡增長」自然老化過程導致肌肉合成減少,分解增加;「缺乏運動」尤其是缺乏阻力訓練或力量訓練;「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或營養吸收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和慢性炎症等;「激素變化」如性激素和生長激素的減少。
注意蛋白質量、規律運動
朱育瑩強調,知道病因之後,建議大家注意自己蛋白質攝入量,確保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促進肌肉合成;進行規律的重量阻力訓練和有氧運動;補充維生素 D,幫助肌肉功能和健康;治療系統性疾病,像是管理好自己的血糖血脂,避免三高等慢性病發生風險。
朱育瑩說明,身體組成檢查只是一個簡單的提醒,並不是常規的肌少症或骨質疏鬆症的檢查,真正的常規檢查必需到醫院去做更精確的診斷。希望大家都能夠注意自己的健康,藉由簡單的身體組成檢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才能夠即時調整自己的生活狀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