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22-5-7 23:51
|
|閱讀模式
2022/05/07 17:30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許多人總是晚上該睡覺卻睡不著,白天起床又精神不濟,時常焦慮、疲累、頭痛。對此,八里療養院身心精神醫學組醫師林勉璋分享 7 個「不吃藥」方法,靠自己調整生活型態與身心狀況,安定自律神經。林勉璋整理出 7 招預防自律神經失調,並表示,自律神經失調,與先天和後天的因素都有關。
先天的因素包括個性、體質、荷爾蒙的變化,通常個性較容易緊張、比較要求完美的人,比較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此外,有些人先天體質比較敏感,容易被聲音所驚嚇、比較淺眠,這些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另外,女性在生理期前後、產後、更年期也常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林勉璋進一步說,後天的因素則包括作息不規律、日夜顛倒、睡眠不足、服用茶或咖啡過量、飲酒過量、生活壓力大、經歷重大創傷事件等。人的生理時鐘有其自然的規律,白天活動,晚上睡覺,如果顛倒過來,就算你睡眠時間是夠的,長期下來還是會影響內分泌,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
而睡眠時間不足,其實也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雖然說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有個體的差異性,但是大部分來說,一般成年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是 7 到 9 小時,兒童和青少年要睡更多,老年人會睡得少一點。已步入退休階段的老年人雖然有更多閒暇時間,但也不能睡得太多。
失眠是最主要也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十分之一左右的成人患有慢性失眠,以致長期睡眠品質不佳。如果你發現自己睡醒後常有沒睡飽的感覺,工作或上學時常打呵欠、想睡覺,那就代表你睡眠不足了。此時,設法拉長自己的睡眠時間,就有可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1、保持生活作息規律
睡眠充足,不要日夜顛倒。大部分成年人需要的睡眠時間是 7 到 9 小時,如果起床後白天不會想睡覺,也不會覺得疲勞的話,這樣的睡眠量應該就是充足的。倘若起床後精神仍不好,那就要設法讓睡眠時間再拉長。
2、不要求事事完美
事情區分輕重緩急,有所取捨。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當我們想要的太多,就容易投注過多時間在追求這些目標上面,而犧牲了健康。因此,對所有的事情先排好輕重緩急,不要求事事完美,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
3、放慢步調順應身體的需要
放慢步調,讓副交感神經拿回主控權,才不會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過度活化的狀態。方法包括:走路時慢下來,感受身體的感覺;吃飯時專心吃飯、細嚼慢嚥,感受食物的味道。很多人忙於工作,把注意力都放在滿足老闆或客戶的要求,卻忽略了自己身體的需求。建議你要把自己身體當作老闆或客戶,仔細傾聽它的需要,滿足它,身體照顧好了,才有能力在事業上繼續衝刺。
4、規律的運動習慣
尤其是有氧運動,如慢跑、走路、騎腳踏車、游泳、瑜伽、太極拳、氣功等。
5、練習腹式呼吸
呼吸是唯一可以經由意識控制的自律神經功能,吸氣時腹部隆起,吐氣時腹部縮小,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的效率,呼吸時還要注意「細」、「慢」、「勻」、「長」的要訣,也就是呼吸時要氣息細、緩慢、均勻穩定,以及氣息要長。此外,還可以一面練習腹式呼吸,一面按摩腹腔的臟器,提升消化功能。
6、注意飲食
●減少含咖啡因飲料或酒精的攝取。
●營養均衡、保養腸胃。多吃天然、原型的食物,少吃油炸、高糖分、加工食品;吃 7 到 8 分飽就好,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常常餓肚子;吃飯時細嚼慢嚥。腸胃與腦的神經系統是相通的,會互相影響,腸胃不適會影響情緒與精神狀態。
7、健康的紓壓管道
例如運動、聽音樂、唱歌、旅行、聊天,而不是喝酒、大吃大喝。
林勉璋提醒,如果上述方式都無法改善症狀的話,則建議盡早就醫,請醫師評估是否有內分泌方面問題,或是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失眠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身心疾病,通常在給予心理治療或合併藥物治療下,都可以有滿大幅度的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