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16 記者李叔霖/專題報導
傳統中醫重視飲食保健,因為有助於防病強身、延年益壽。執業中醫師張盈瀅昨日表示,傳統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藉由飲食五味可以滋養五臟,一般來說,適當控制五味即可打下養生保健基礎。五味的產生首先通過口嘗,其次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於人體,產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中醫所謂五味,分別包括辛、酸、苦、甘、鹹等五種味道的食材,張醫師指出,五味有不同的基本作用,也就是說,辛味食材相對較能散、能行、能發散;酸味食材相對較能收、能澀;苦味食材相對較能清泄、能降泄;甘味食材相對較能補、能和;鹹味食材相對較能軟、能補。
中醫認為,五味適量對於五臟來說具有補益作用,比如辛能入肺,酸能入肝,苦能入心,鹹能入腎,甘能入脾。但是五味不得過量,過量的話將對五臟引起損傷,比如辛多傷肝,酸多傷脾,苦多傷肺,甘多傷腎,鹹多傷心。一般來說,辛味食材包括薑母、大蒜、陳皮、胡椒、辣椒、韭菜等;酸味食材包括醋、酸梅、葡萄柚、檸檬等;苦味食材包括苦瓜、桃仁、荷葉、茶葉等;甘味食材包括山藥、糖、玉米、甘草、蜂蜜、紅棗、葡萄等;鹹味食材包括鹽巴、部分海產等。五味入五臟直接影響了臟腑機能,不同味道的食物能補養或損耗其對應臟腑,此為最基本的飲食之道,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體質與身體狀況,適當食用五味食物。
張醫師指出,日常飲食適當控制五味,不宜過量也不宜過重,對於調養五臟有所幫助,比如增加辛味食材,有助於調養肺氣,增加酸味食材,有助於調養肝氣,增加苦味食材,有助於調養心氣,增加甘味食材,有助於調養脾氣,增加鹹味食材,有助於調養腎氣,簡單來說,這種飲食原則可以調理五臟臟氣,只要適當進行控制,最好能夠偏於清淡。《黃帝內經》有記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說,當生了一場大病的時候,就必須用峻烈藥物加以治療,等到病好了六成左右,就應逐步停止使用這類藥物,同時改以食材的五味來調理身體,如此就能調整人體陰陽氣血不平衡狀態。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