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新勢力綜合論壇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602|回復: 0

[kk036971 娛樂區帖] 台灣最年輕之山脈 阿里山山脈

 關閉 [複製鏈接]

該用戶從未簽到

發表於 2012-1-1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國家森林遊樂區
東鄰玉山山脈,北接雪山山脈。阿里山位於阿里山山脈主山脈之上,海拔高2,216公尺。玉山山脈屬於始新世紀層,雪山山脈屬於始新世至漸新世紀層,而阿里山山脈則屬於晚期中新世紀層,是此三者中地質時代最年輕之山脈。 阿里山地區之地層為南港砂岩層,屬於中新世晚期,約一千萬年,主要為塊狀砂岩及少部分的砂頁層。阿里山山脈則是南港層之厚砂岩組成,由於本地區具有南北方向與東西方向之斷層,經常形成陡峻的山崖與瀑布。屏遮那至二萬平之間有部份石灰岩層,地層不甚穩定,時有滑動現象。本區地質景觀之代表處是阿里山鐵路塔山線、石鼓盤溪之發源千人洞。  
  
土壤
-- 本區屬阿里山粘質壤土,由北部第三世紀之硬質砂岩,及頁岩化育而成,分佈於阿里山至自忠一帶高山嶺上,排水一般良好,沖刷不顯,一般地表具腐植質層約3~5公分厚。表土黑棕或暗棕色的粘質土壤,亞表土淡灰白至淡灰黃色,底土為棕黃、黃棕密實之輕粘土,呈強酸性反應,PH值4.0~5.0間,土壤有機質及氮含量均頗豐富,但因土壤養分中的有效鈣最缺乏,多針葉樹及闊葉樹類分布,林下灌木、草類、蘚苔、地衣等非常茂密。 本區較為特殊的土壤分佈於塔山,為石質土(不完全之土壤或無明顯土壤形態表露),僅含新鮮與風化未完的硬岩石或硬岩碎片物質,暴露於地面。農林利用很少,大部份局限於峻峭斜坡地上,沖刷劇烈。  

人文特色
台灣在十七世紀以前,未經開發,當時有鄒族的原住民聚居在阿里山山麓一帶,但人口甚少,以打獵為主。明清時代,有少數移民東渡至台灣開墾,官府也曾劃定行政區域管轄,但都限於西部沿海平原。漢族移民與阿里山地區原住民之接觸雖漸頻繁,但漢人仍未深人山中部落,僅限於與原住民作買賣交換貨品。 阿里山的開發,始於十九世紀末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有計畫的拓展台灣林業,於總督府殖產局下,設置林務課,掌理林政。並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發現阿里山有巨大檜木林,經過多次的勘察,於民國元年,完成嘉義、竹崎至二萬平間六十五公里之森林鐵路,次年二萬平阿里山乃至塔山、眠月等地之森林鐵路相繼完成,並開始正式之伐木作業,伐木持續了30年。 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原始之檜木林,已採伐殆盡,為保護天然資源,台灣省林務局於是將阿里山及玉山一帶三萬九千六百餘公頃國有林地列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逐年編列預算整建。 一般所稱「阿里山」,是指沼平附近(現阿里山舊火車站一帶)。沼平原為一伐木村落,因隨年逐增的旅客而設置許多商店及旅社,形成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最早開發的遊客據點之一。  自阿里山森林森林遊樂區成立後,阿里山森林終於得到修生養息的機會。森林資源利用由伐木造林而轉向森林保育及森林遊樂為主,原先因伐木而興起之阿里山森林鐵路也變為以觀光客運為主,於民國七十一年阿里山公路(台18線省道)開通,阿里山之遊客大增,加速了當地觀光事業的發展及經濟繁榮。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NG新勢力綜合論壇

GMT+8, 2025-7-11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