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03 09:28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農曆新年期間,吃了不少大魚大肉,讓人肥一圈!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提醒,大吃大喝除了讓體重增加外,也可能使消化不良、慢性病風險升高,因此整理 7 項年節後恢復健康狀態建議。
7 項建議包括:調整飲食結構、控制分量與進食速度、多喝水、適度補充益生菌或是採取輕斷食計畫。另外,生活上也應調整作息與壓力管理,並恢復運動習慣更健康。
1、調整飲食結構—多纖維、少油脂:
根據研究,過量攝取高油、高糖食物會增加腸胃負擔,導致便秘與腸道菌群失衡。因此,年後應該多吃蔬果,如芥菜、青江菜、大白菜等高纖維蔬菜,或是蘋果、奇異果等水果。
並應減少高脂肪食物,避免肥肉、炸物,改用蒸、煮、燙的烹調方式;同時,也應選擇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避免過多鹽分與添加劑。
2、控制分量與進食速度:
暴飲暴食是過年常見的問題,節後應該學會適量與慢食。建議每餐吃到八分飽即可,避免過度飽腹感,不只如此,也應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咀嚼 20 次以上,減少腸胃負擔,促進消化。
3、增加水分攝取:
水分不足,會加重便秘與代謝負擔,衛福部建議,成人每日應飲用 6 - 8 杯水,每杯約 240 毫升。建議可於飯前喝水,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量進食,並避免含糖飲料,改喝無糖茶或白開水,減少額外熱量攝取。
4、恢復規律運動:
節日期間運動量減少,容易導致體重增加與肌肉流失。體重的增加是熱量平衡的結果,肌肉流失可能導致代謝下降,使身體容易感到疲勞或虛弱。
年節後應逐步恢復運動習慣,如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幫助燃燒多餘熱量;深蹲、伏地挺身等肌力訓練,增強肌肉力量;亦或是飯後散步,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脹氣與消化不良。
5、調整作息與壓力管理:
過年熬夜與作息紊亂會影響新陳代謝與免疫力。建議年後養成早睡早起習慣,每天提早 20 分鐘入睡,逐步恢復正常作息,並透過冥想、深呼吸或聽音樂來放鬆心情。
6、適度補充益生菌:
腸道健康是整體健康的基石,節後可多攝取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優酪乳、泡菜、味噌等,幫助腸道菌群恢復平衡。益生菌要達到更好的效果,持續且規律的攝取是至關重要的。
7、採用輕斷食法則:
若節日期間進食過量,可嘗試輕斷食減輕腸胃負擔。舉例來說,透過 168 斷食法,每天進食時間限制在 8 小時內,其餘 16 小時禁食;或減半法則,每餐減少一半的分量,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