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於 2020-3-23 03:58
|
|閱讀模式
2020/03/23 記者王輝丹/綜合報導
焦慮一般被認為是常見的情緒反應之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流行期間,認識情緒,探索行為背後內心深處隱藏的害怕、不安、焦慮與恐慌,不做轉移家人或他人憤怒爭吵很重要。執業心理師林世莉昨日表示,當下學校老師或父母可以上網查詢心理師教導相關情緒認知影片,自我學習之餘,適時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或互相討論,教導學生、孩子做情緒的主人。林世莉說,情緒是一種內在感受,不易測量,但可透過出現生理或行為觀察到。如不安恐慌購買衛生紙等現象。其實情緒也是一種瞭解自我與他人內在需求或想法的一條途徑,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如前段時間有人憤怒指責藥師還錯健保卡,或許此人內心非常擔心下次無法再領口罩或被朋友指責,這就是在情緒焦慮中呈現出的憤怒不恰當之行為。
林世莉表示,想法、情緒與行為是會交互影響的。情緒有正向強、正向弱、負向強、負向弱四個項度,受疫情疫影響,民眾情緒容易放在向弱或強度中,導致人與人因著內隱情緒而彼此容易擦搶走火,讓衝突脫序行為產生。要提升正向情緒,此刻應該做到,一、正向思考。家人與自己都平安,是最大福分。二、信仰信念轉化。將個人的宗教信仰,信念轉換為化解憂慮的力量,因無論面對什麼困難,過度的憂慮對於解決難題,是絲毫沒有任何幫助。三、要相信有生命就是希望所在。四、珍惜家人相聚。可以精心設計相處片刻,營造經典生活經驗的回憶。規律的生活是紓解焦慮最根本的原則,因為任何需要花心力去調適改變的,都是壓力,一旦生活規律,則要應付的變化就會減少,焦慮可因而減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