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维基百科)
已有 860 次閱讀2012-9-26 03:21
|個人分類:網路文章
中秋節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
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
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
中秋節也是台灣、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朝鮮、韓國等國的傳統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
《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但並沒有說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
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一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
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八月十五日殺韃子(即蒙古人)」訊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
《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
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關於中秋節來源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該傳說在民間有多個版本流傳,
大致內容是:相傳在遠古時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並成為帝王,
可是他愈來愈暴戾,多番施行惡政,成了大暴君。
有一天,后羿從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藥,只要吃了不死藥,就能長生不老。
嫦娥知道後為拯救蒼生免受后羿永遠的統治,就把不死藥全部吞下,
然後變成了仙女,往月宮飛去。百姓們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
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漸形成了中秋節拜月的風俗。
在台灣,陰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個重要民俗節日,全台灣放假一天。
至今,台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1980 年代中期,台灣開始興起中秋烤肉的習慣。其來源的說法有很多種。
一說廣告商影響,二說是夜間賞月時飢餓,野外烤肉便成為流行。
這習慣相信是於此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生活西化,連帶影響傳統的民間習俗,
嚴格講起來,台灣的中秋節烤肉的新節慶民俗應該是烤肉習慣的延伸。